在某视频平台上,“ AI孙燕姿”成了新网红,它翻唱过周杰伦的《发如雪》、翻唱过郭顶的《水星记》、翻唱过赵雷的《我记得》,受到了网友的追捧,甚至有网友宣布“这是2023年最火的声音”。 该如何看待这件事?请听本台特约评论员牛角的评论《抄袭孙燕姿?A I要做的是超越!》
【资料图】
所谓“ AI孙燕姿”,就是通过模型训练和后期处理,让人工智能用孙燕姿的声音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。听了它几首歌之后,我的感受是不能说很像,只能说一模一样。
这样的模仿秀一出来,音乐圈就坐不住了,一位从事版权工作的业内人士说,这涉嫌侵权;环球音乐等大公司纷纷向平台施压,要求下架AI克隆歌曲。然而问题在于,这涉嫌侵权吗?
如果说A I 孙燕姿翻唱了周杰伦的歌曲属于是侵犯了周杰伦的版权,周杰伦有权阻止。 但是A I孙燕姿使用了孙燕姿的音色,这个算侵权吗?好像音色在版权法里没有单独列出来加以保护,因为制定法律的时候谁能料到科技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呢?
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志攀评价说:“以 AI图像生成技术的进步为例,其速度之快,留给我们法律工作者研究和讨论版权问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法院接到此类诉讼是否立案?立案后依据什么法律来审判?这些问题迫在眉睫,目前大部分是空白的。”
但事情已经发生了,总得有解决办法。相比于法律,承载这些A I作品的平台反应更为迅速。5月9日,抖音先行一步,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。其中就提到: 禁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作、发布侵权内容,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、知识产权等。这个“包括但不限于”就把音色这一块给囊括进来了。
但说实话,人工智能模仿艺术家,这还只是初级阶段,人工智能最终的目标,是取而代之。那句话怎说来着?从抄袭到超越。
的确,如果说人类有什么东西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,那恐怕就是情感。起码到目前位置,人工智能还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表达。但恐怕也仅仅是到目前为止。
2016年,一部只有9分钟的科幻短片《阳春》,在伦敦科幻电影节放映。这部影片情节古怪、对白迷乱,透着一股子荒诞劲儿。这部后现代短片参与的是48小时科幻竞赛,并最终走进了前十名。
影片的编剧叫“本杰明”。但这是一个化名,其真身是纽约大学罗斯·古德温所开发的人工智能 。这位本杰明通过软件阅读了大量科幻电影的剧本,然后用了几秒钟,就写出了《阳春》的剧本。
当然本杰明的短板也很明显,那就是无法写出人物的情感表达。但别忘了,这是发生在七年前的事。
最近, 麻省理工学院开启了一个庞大的“视觉实验”。 在媒体实验室,科研人员 开发了机器学习模型,依靠深度神经网络,来让机器“看”电影。
人工智能抓取电影中的所有方面——图像光谱、面部特写,肌肉抽动,瞳孔缩放。常见的人物性格、情绪波动,独白对话,音乐片段等等 。在经过集中处理之后,情感数据就出现了。在数据模型的推演下,人工智能可以算出人们所喜欢的影片元素,并且计算出什么样的情感能够最大程度地打动观众。
而随着这种技术的进一步完善,就让人工智能取代编剧成为了可能。5月2日,好莱坞编剧协会组织了一场大罢工,他们的诉求除了涨工资之外还有一点,那就是禁止制片方使用 人工智能撰写剧本。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他们拥有了巨大的危机感。
文字创造是这样,那么绘画和音乐呢?当情感表达也不再是问题之后,艺术圈有没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呢?
说实话,未来如何我们不得而知,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,那更像是一部科幻故事。但是现在,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困境,我们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比如把人工智能纳入到法律框架之下,这或许是平衡人与人工智能如何相处的关键。
文章来源:原创·吉林新闻综合广播
编辑:牛角、王睿旸、王浩懿
审核:怀楠
监制:张永华 钟晓
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