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的麻江处处是繁忙的景象,田野里,人们翻土整地、育秧备耕,好不热闹。
春耕备耕是农业生产的“重头戏”,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在这场“重头戏”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(相关资料图)
在麻江,大大小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300户,但由于合作社社员文化程度不高、管理不规范、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,导致许多合作社带头发展产业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。
农技人员下乡为农户作指导。 李洁 摄
为了激发合作社的发展活力,2022年,麻江县在坝芒乡水城村试点实施了“农民专业合作社+农信社+供销社”的“三社联建”模式。由农信社对合作社提供资金贷款、财务指导,解决合作社产业发展资金困难、财务管理不规范、闲置资产融资难等问题;由县农业农村局对产业发展进行指导,解决产业选择不精准、耕种不科学,病虫害防治不专业等问题;由供销社对合作社负责农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指导和帮助,解决合作社农资采购成本高、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。
坝芒农信社指导水城村产业发展。 罗文刚 摄
“合作社以前也记账,但记账不规范,账务混乱,导致大家摸不清‘家底’,也没有明确的目标。通过我们的指导,现在只要有收入和支出,合作社每天都会记账,并将账务公开,化解了股东之间的相互猜疑,大家齐心协力盘活闲置资产、寻找发展资金,一门心思地把合作社搞好、搞活。”农商银行坝芒支行行长张江勇介绍说,农商银行坝芒支行充分发挥自身市场信息灵敏、财务管理专业、金融服务周全的优势,多渠道引导对接合作社良性互动,促进合作社规范化、专业化和高效化运营。
据统计,截至2023年2月中旬,农商银行坝芒支行已累计向6个签订合作协议的合作社股东及社员发放信贷资金5413.7万元,围绕账户管理、对账、支付结算、提供现金及零残币兑换等,累计提供财务辅导和服务共计90余次。
坝芒乡面向大湾区建设的蔬菜保供基地。(麻江县委宣传部供图)
“经过一年的实践,我觉得‘三社联建’还是比较有效果的,不仅发展资金有保障,财务报表规范化,就连农产品种出来后我们都不用愁销路,只要老百姓勤快种、勤快管,到采收的时候就能卖出去,有钱赚。”麻江县坝芒乡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乐呵呵地说。
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。麻江县供销社通过统计农资需求、送化肥到家、团购让利等方式,降低合作社社员发展成本,激发大家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。截至目前,麻江县供销社累计向全县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储备农资8600余吨,实际供应农资约4500吨价值约5000万元,累计开展送肥下乡活动600余次,送肥3400余吨,为农业发展节约生产成本73万余元。农资供应网络覆盖了90%的乡村,每年化肥供应量占社会总需求量的80%以上。
麻江县供销社送肥下乡。 李洁 摄
与此同时,麻江县供销社还充分发挥自身“销售+”作用,除了为合作社选派“农资保供员”和“销售指导员”外,还通过实地收购和电商销售的方式,帮助合作社把农产品变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。
“我们利用学校营养餐配送,机关、军警食堂配送等优势和中央定点帮扶、东西部协作、供销832平台等机制和平台,大力开展农产品采购和线上线下销售,积极解决农产品‘滞销’问题,消除合作社后顾之忧。”麻江县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文德智介绍。
截至目前,麻江县供销社共与村两委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签订合作协议37份,食材采购协议(合同)23份,配送各类食材约2080吨,配送金额约2991万元,实现采购当地农产品达60%以上。通过“农村电商020”模式销售农产品1500余吨2000万元,带动全县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5600余万元。
通讯员 杨娟 韦诚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
编辑 蒋鸿琪
二审 李丽
三审 熊诚